魏宏聚教授向实高老师展示如何进行“切片”教学
孙海峰校长进行“切片”教学讲解
数学组进行“切片”教学分析
评课领导认真倾听
2016年4月19日,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多功能录播教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正在火热上演,不同于以往的同课异构课堂,本次教研采用了教学“切片”诊断这种新型的课堂诊断方法,令在场的教师们大开了眼界。
据笔者了解,“切片”概念借鉴自生物学、生理学的术语,在科学研究中,切片中包含着细胞、细菌与病毒,需要借助显微镜开展微观研究,所以,“教学切片” 研究也意味着精细化的案例研究。教研活动分为物理、化学、数学三组开展,与生物学、生理学中“切片”概念类似,每组截取上次同课异构两位老师上课的视频片段,进行对比与分析,同组成员老师进行点评,讨论其优缺点和自己的见解。
这种教学“切片”诊断可以看做是一种更高效的评课活动,为了提升老师们的教研水平,实验高中的领导直接参与到了“切片”诊断活动中,并请来了河南大学魏宏聚教授为大家示范如何进行“切片”诊断。
“教学切片”是课堂分析的内涵
魏教授向我们介绍,“教学切片分析”是一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它将录像观察与现场观察相结合,以定性视频分析的方式,提取典型的切片——教学行为片段,重现教学实践现场,以直观、真实的方式归纳出优秀的教学设计特点与要求,进而实现教学技能的提升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切片分析”作为一种课堂研究方法,所有的工作是围绕着“教学切片”展开的。 何为“教学切片”,这一词是受生物学、生理学中“切片”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教学切片是碎片化的教学设计行为片段,每一切片本质上就是包含某一相对独立教学技能的课堂教学行为片段。教学切片分析就是对一节课堂教学进行的分解研究,分解出的每一个单元就被称为“切片”。在对包含某一技能的教学行为片断单独 “切出”后,其目的就在于分析、诊断并优化,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切片”诊断助力教师发展
课堂教学切片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是一种多功能的课堂研究载体。“它的发现、截取及应用,不仅可以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魏教授如是说。
以执教者本人为例。课堂教学的执教者通过观看自己和同组老师的教学实录及切片,可以看到自己和同组老师在教学中的一切表现,如教学重难点处理、师生互动中的优缺点等,当然也包括双方语言上的优缺点及下意识和无意识的动作的表现等。当笔者询问参加诊断活动的苗冰老师时,她说道:“切片诊断对于教师们而言,反复研究自己的课堂‘切片’能起到说教、报告、培训等无法取代的作用,可以快速提升自己。”
切片教学完善实高“开放式课堂”
“教学切片课堂分析”是研究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研究中摸索出来的一种课堂研究方法。它是对传统的微格训练的改造,充分利用了“视频分析”的优势,又突破了它的不足,同时也改造了传统的经验性课堂观察方法。这与实高一直致力实行的开放式课堂观念相辅相成。
在参加完下午切片教研活动之后实验高中校长孙海峰说道:“与以往的同课异构评课活动相比,新兴的“切片”教学诊断更有效地提升了我们老师的教学质量,通过这种高效教研活动,最终使每次的课堂都成为有效课堂,提升教师们科研能力,促进教师完成科研课题,形成有形成果。”